百年以来,尼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相机,这些相机有的是里程碑,有的是问路石,最终汇集成了尼康摄影器材深厚的底蕴。当我们在抚摸每一个按钮的时候,都能感觉到它们的位置、角度已经经历了多代产品的锤炼。本次我们从尼康众多相机中挑选出20款,作为尼康相机发展的缩影,看看这个厂家是如何在101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摸索中成长为相机界不可缺少的巨人。
1948年3月,这款旁轴相机展现在世人面前,它没有具体型号,后来人们把它称为Nikon I。这款相机的外形非常像蔡司的Contax II,而它的取景器则和徕卡的取景器相似。不过从细节中可见,尼康在最初研发相机的时候,并不是单纯效仿,而是参考各家长处,励志做出自己的优秀产品。根据资料,这款相机只生产了700多部,如果你在家里翻出一台没有型号的Nikon,可要留好了!
1957年尼康发布了第一台型号中带有“P”的旁轴相机,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时任社长表示,这台尼康旗舰机超越了当年徕卡享誉世界的M3。比如它可以加装稳定可靠的电动卷片马达,连拍速度可以达到3张/秒。SP的早起产品采用布帘快门,而后期则历史性采用了钛金属幕帘,它是尼康第一台采用该材料作为快门的相机。SP的出现确实让全世界的摄影师眼前一亮:徕卡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要在尼康历史上寻找一个辉煌的起始点,那么一定是尼康的第一台单反——Nikon F。1959年,尼康发布了F,这台相机前后销售了15年,大约有100万台!其开发理念影响了尼康之后几十年的发展,它拥有至今沿用的F卡口。当年它震惊世界的主要是组合配件的理念,相机的取景器可以更换,后来十几年中根据测光顶不同一共推出过5个版本,但每一代测光顶都可以安装在F机身上,最后直到1974年才停产。
1964年,尼康专为消费人群推出了入门级别相机Nikon AUTO 35。不可换镜头、明显的Cds测光、外形圆润让它非常亲民。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这是尼康历史上第一台自动曝光单反相机,采用快门先决模式。在这款相机的光圈环上有一个红色的A,也就是自动。虽然相机本身名不见经传,但它的出现却证明了尼康在电子化研究的大方向上依然有长足进步。
尼康意识到:因为Nikon F太棒了,所以入门机也必须比别人好一大截。于是在1965年推出了Nikomat系列,受到了广大爱好者的欢迎——尤其是买不起Nikon F的人。该系列最成功的机型是1967年推出的Nikomat FTN,这款相机改善了初代Nikomat相机的测光问题,使用了至今依然沿用的“偏重中央重点测光”模式。这款相机生产了11年,直到1976年才停产。该系列还有很多机型,但是FTN无疑是一炮打响Nikomat品牌的关键产品。
1971年,距离旗舰机Nikon F发布已经过去了11年,尼康终于发布了F2,从外观上看,F2比F的棱角少一些,它的快门按钮向机身前挪动,更符合用户的习惯,这一点跟今天的数码相机一样。它还把开启胶片舱的方式改进为开合的铰链式,避免每次都“脱裤子”换胶片。F2的过片马达也很给力,它拍完一卷标准的135胶卷只需要7秒。Nikon F2再次奠定了尼康在机械相机上的王者地位。
谁说尼康卡口没变过?没变过的是始终如一的三瓣结构。在1977年,尼康对卡口进行了改动——第一台带有Ai卡口的Nikon FM发布。Ai不是人工智能, 而是Automatic maximum aperture Indexing的缩写,可以识别光圈信息,而被尼康迷所熟知的AI镜头也登上历史舞台。这款带有“Nikon”标志的中端相机也标志了Nikomat品牌会逐渐消失,其产品将并入“Nikon”的体系,也就是说,它是第一款中端的“Nikon”。除此之外,它还是第一台全自动化生产线生产的相机,之前的相机都是人工组装。FM可谓意义非凡。
1980年,尼康请来意大利设计师乔治·亚罗,设计了这台电子化的专业相机,拥有8秒到1/2000秒的快门速度,手动和光圈优先模式,配备了闪光灯TTL控制,可以外接6张/秒连拍的MD-4马达。这款相机还没发布就已经决定被送上太空。美国NASA在1978年希望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提供太空相机,所以NASA太空版F3和市售版F3是同时研发的,并于1981年用于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升空计划。
客观地说,这可能是名气最大的尼康相机,盖过了同时代很多经典产品。1982年,尼康发布了这台无需电力就可以操作、快门速度达到1/4000秒的相机。为了达到这一点,尼康采用了蜂窝状钛帘的快门结构,这一点就足以让它拥有跨时代意义。但是很多朋友没有注意的是,这款相机的闪光同步速度达到了1/200秒,这个数字今天看起来可能不太起眼,但是在当年的体育、商业摄影中可是个很大的震动!无论是颜值还是功能,FM2都无愧是那个年代最优秀的产品,这让FM2成为了如今玩胶片朋友的入门首选。
1988年“日本光学工业”把公司名字正式改为“尼康”,并发布了第四代旗舰机
Nikon F4。这款相机拥有自动对焦、内置的马达卷片器,全面实现自动化,并拥有1/8000秒快门,还拥有全新的外观!这款相机也开创了“越大越专业”的风潮:它很大!而且为了配合自动对焦的续航能力,需要大量电池,所以也非常沉重。这款相机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下一代相机的设计走向。
1994年发布的尼康28Ti是“情怀”的里程碑,这是一款现在在二手市场炙手可热的便携相机。除了F4这样的旗舰机,上世纪90年代的入门单反并没有太多建树,而在便携相机方面则百花齐放。尼康28Ti采用了28mm f/2.8镜头和钛金属机身,最令人着迷的是它的仪表盘,这是来自日本著名厂家SEIKO的仪表盘,分别可以显示对焦距离、光圈、拍摄张数和曝光补偿,在调整光圈的时候,看着实体表针转动,真的是一种享受!
尼康在1996年拿出了一台对焦性能强大的专业相机——Nikon F5。它拥有“十”形的5点对焦系统,可以在8张/秒的连拍状态下进行跟踪对焦。这款相机还首次搭载了“自我诊断”功能,每次按下快门系统都自动检测事假曝光和标准曝光是否有差距。F5的全天候机身、环形开关、多块液晶屏等经典设计很多都沿用在尼康的数码相机中。在上世纪90年代,NikonF5已经到达了胶片相机性能、设计的最高峰。
尼康的数码化转型并不快,但是一如既往地稳。1999年推出的D1,外形融合了F5和F100等经典机型,使用266万像素的CCD,尺寸是23.7x15.6mm, 最高感光度为1600。这款相机标志着尼康正式杀入了数码相机大战的态度——我们是认真的。这款相机推出的第二年,正逢悉尼奥运会,它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和平衡的参数,外加尼康一贯的对焦、测光性能,赢得了很多体育摄影师的青睐。
尼康在2007年发布了参数、表现都获得赞誉的Nikon D3,这款相机可以说让尼康彻底超越对手,成为新技术、高画质和优秀性能的代名词。相机拥有1200万像素的全画幅CMOS传感器,拥有9张/秒的连拍速度和51点对焦系统。另外,这款相机扩展感光度高达25600,在当年甚至现在都是超高规格。而且由于D3的降噪做得非常好,所以除了速度,它的画质也是一大亮点。
2008年尼康发布了第一台可以拍摄高清视频的数码相机D90,这不仅是尼康的第一台,而且是数码相机厂家中的第一台!这款相机采用了1230万像素的非全幅CMOS,可以拍摄720p的视频,一个镜头最长拍摄5分钟,但是在视频过程中无法自动对焦或者调整色温。谁曾想,当年相机中如此初级的视频功能,成为了现在很多相机的主要功能。与FM2的1/4000秒快门速度一样,D90掀起了一股新的相机热潮。D90在2011年停产,当年在Flickr上评选,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相机。
2012年,尼康发布了D800和D800E,它们是最早达到3000万像素级感光元件的数码单反相机,而“低通滤镜”这个词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里特别要说明,D800E并非取消了低通滤镜,而是将其进行“无效化”。这种尝试比较冒险,所以尼康并没有为D800E单独开辟一条产品线优秀,但是在特定场景下也更容易产生摩尔纹,这就是一把双刃剑吧。
如果没记错,这款相机是尼康第一次采用“勾引视频”方式发布的相机。Df本身也充满噱头,它颇有些FM3A的感觉。这款相机发布于2013年,拥有复古的外形和当时旗舰机D4一样的感光元件。相机的复古并非装样子,它重现了金属加贴皮的顶部,波控直观快捷,其卡口设计还兼容尼康几十年前的非AI镜头。如同FM3A不能自动对焦一样,这款相机不能拍摄视频。可为而不为,需要克制和思考,这就是尼康在生产产品时候的魄力。
2016年1月, 尼康发布了D5, 虽然发布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但这依然是目前为止尼康最新的旗舰相机。这款相机和当年发布F5一样令人震撼,153个对焦点、自动对焦和曝光下12张/秒的连拍速度、102400最高感光度和4K视频拍摄,我们曾经根本无法想象一台相机可以完成这么多事情,达到这么高的规格,但是现代科技在几年内,把我们不敢做的梦做成了现实。
2017年正逢尼康百年之际,尼康使出浑身解数发布了这台综合实力逆天的D850。早在D850的一些零散规格曝光后,我们就已经知道,D850将会是尼康画质旗舰的又一次飞跃。以“全方位的蜕变”来形容新款D850相机可谓并无不妥。尼康发开人员表示,D850相机的目标是能够给予用户从未有过的全面性体验。其仿佛是将三部相机融合为一:高解析、高速度、高感光度,无论是在哪个领域里,D850都可以让用户心悦诚服。而对于那些不愿在器材上做出妥协的用户来说,购买尼康D850更加会是一次明智的投资行为。
如果在10年前有人和你说尼康会推出一部价值两万多元的全画幅“微单”相机,你可能会觉得他在做梦。但随着2018年尼康发布Z6/Z7相机,一切美梦成线两部堪称惊艳的全画幅无反相机回归。而这两部新机的出现仅仅意味着这个市场的大幕正要拉开,也意味着传统品牌真正开始正视无反相机这种满载数码相机未来希望的产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