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电股份)高级技师林琦领衔的一项调试实验。令人惊叹的命中率背后,只有林琦和团队知道,他们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扎根一线年,林琦“炼”成横跨光学、光电子学、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领域的复合技能,在光机电世界里自由穿行。
1993年,西光厂(光电股份前身)子弟林琦技校毕业,入厂成为一名初级工。“日子似乎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看不到任何波澜。”他心有不甘。
“师傅,这屏显两个板子为什么不一样?信号不稳定怎么解决?”刚进厂,林琦有问不完的问题。然而,那时的屏显技术刚刚起步,师傅经常尴尬一笑:“这些我也很陌生。”
“有问题就去学,咱搞技术的人‘技多不压身’。”向父母发完牢骚后,父母的那句“技多不压身”深深地印在了林琦脑海中。
林琦决定报考大专。没过多久,他的生活出现“大转弯”:下班后,骑着自行车去西安工业大学上课,周末再去图书馆,3年风雨无阻。他选择的是颇有挑战性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2003年,28岁的林琦决定去考本科,一考就是3年。2005年,他终于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与他一起被录取的还有他的徒弟蔡建义。3年时间里,每天下班,林琦就骑着电动车载着徒弟一起去上课。
此后,随着国家对技能工人越来越重视,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三秦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一项项荣誉纷至沓来,林琦在技能路上越跑越快。
“林琦,这个怎么装调?”“林琦,这是什么原因?”“林琦,这个方案可行吗?”在光电股份的两个装备制造车间,林琦的“被呼叫率”很高,他仿佛有定海神针的魔力,让工友感到踏实。
“只要喊我一般就不是小问题。”47岁的林琦身材偏瘦,说话温和,眼睛透亮。
一次装调期间,某产品的设计要求误差小于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4。这种精度要求使得产品合格率一直偏低。
“当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光管物理中心距离,与光斑中心距有一定误差。”多次分析、尝试后,林琦发现是测量技术有问题。
下班走在路上、吃饭坐在餐桌旁、睡前躺在床上,林琦在脑海里反复思考破解方法。一天,他灵光一现,想到了一种用红外摄像头采集计算的方法——利用红外发光点形状中心像素坐标,计算两光点之间的距离,最终成功攻克难题。2016年,该项技术获国防专利。
系统排除故障时,一个系统有7块板,每个6层,再加上12层基板,总计有上万个焊接点和接线,肉眼无法看到,只能通过测试查找“病灶”。但是上万个测试点,从何下手?
“装备屏显主板,普通人看是二维的,我看却是三维的。我将自己想象成故障信号,在电路中穿行。”针对系统排故这一万级巨量难题,林琦决心化繁为简。他创造的快速发现故障的方法,极大提高了排故效率。
2021年,林琦获得“特种电子专用设备装调高级技师”证书。此前,他已获得无线电装调高级技师和光机装调技师证书。3个证书的“加持”,意味着他已成为横跨光、机、电三大领域的技能大师。
“这个装备,在高低温实验中,经常出现信号干扰,我试了各种方法,还是找不出原因。”一次,徒弟杨涛遇到技术难题,百般无奈之下,只好向师傅林琦求援。
林琦反复查看装备数据,又仔细触摸各关键位置“望闻问切”,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首先,我们从电气层面分析……”他一口气讲了1个多小时,既有原理知识,又分析了各种干扰因素,给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师傅兜里总装着一个小本和笔,遇到问题随手记录,本子上列得密密麻麻,然后抽空一个个排查解决。”在徒弟孙卫眼里,师傅细致而严厉。
徒弟蔡建义一直记得师傅的鼓励。一次,他代表企业参加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技能大赛,首轮比赛失利。在他无比沮丧时,师傅打来电话,没有一句责备,全是开导和鼓励。最终,蔡建义调试心态,一举夺冠。
逐渐地,林琦不再只是几个人的师傅,依托林琦陕西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与林琦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司形成了以林琦为首的传帮带梯队。这些年,林琦共带出高级技师5人、技师6人、高级工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