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作者 沉舟 “全球所有超短焦投影公司,在镜头选择上有了第二个选择。”昇暘光学创始人李文宗博士告诉创头条。 何为超短焦投影?资料显示,超短焦投影作为一种新型显示技术,具有能够在短距离内(几十厘米或几厘米)投射出大画面,相比通常只能安装在...
“全球所有超短焦投影公司,在镜头选择上有了第二个选择。”昇暘光学创始人李文宗博士告诉创头条。
何为超短焦投影?资料显示,超短焦投影作为一种新型显示技术,具有能够在短距离内(几十厘米或几厘米)投射出大画面,相比通常只能安装在房顶中间的常规投影机具有更加节省空间、安装方便等优势。同时还可提高光源利用率,有效克服环境光的干扰。
“传统投影显示行业,投影的条件要求在一定的距离内才能实现,且投影中的设备安装较为复杂,并不能有效克服环境光的干扰,这些都是投影显示行业的历时久远的难题。”
一场技术发明可助力改善行业问题。创头条了解到,昇暘光学已完成超短焦镜头模组的整套专利技术的验证。其发明的专利技术的量产成品,在品质与国际超短焦镜头产品一样的前提下,做到了体积更小、良率更高、价格更低,实现了投影显示技术细分领域的“国产替代化”。
凭借专利技术的突破,昇暘光学在由鹤壁市淇滨区人民政府主办、阿里云创新中心协办、创头条承办的中国5G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夺得决赛二等奖。李文宗博士表示,目前国内政府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已经非常高,中国5G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旨在培育一批新技术时代下的科技应用,为助力5G全行业项目落地的发展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良好的创业氛围将助跑科学技术的进步。”
创头条了解到,在投影市场近十年来增长了18倍的基础上,全球目前每年1000万台以上的投影市场中,13%以上已经是超短焦。而更多的领域,不仅仅是VR/AR、HUD,包括桌面显示器、5G支持的IOT设备等,都在开始试图用超短焦光学,来完成自己的产业升级。
“现在包括FacebookAR/VR、微软AR/VR、GoogleAR/VR在内的AR/VR领域企业也都已全面转向超短焦光学。新型显示是显示的未来,除了OLED、mircoLED这样的硬屏之外,光学投射方案将是最重要的方向,而其中超短焦光学则是发展趋势。”李文宗博士表示。
记者了解到,全球超短焦镜头在2019年约有2.7亿美元的市场。随着5G开展下商业应用的不断深入,预计在2023年,这一市场规模迅速爆发,将达到20亿美元。
在应用方面,2020年9月上市的奔驰全新S系列发布了AR-HUD(Head Up Display,平行显示系统)视频,这一系统显示了超短焦技术的无限生命力。
AR HUD系统可以用虚拟的方式主动告诉用户下一步导航路线怎么走。李文宗博士解释,这项应用对汽车界来说是一个显示技术的革新,背后也是一个基础光学技术的方向性改变。“AR-HUD已成为汽车平行显示系统的主流发展方向。但此前因体积较大,汽车厂集成成本很高很难实现。现在利用超短焦光学技术,可以在成像距离超过7.5米,视角10°的情况下做到包络体积缩小1-2倍,做到了产品更轻、更小、更便捷。”
除了汽车领域,基于超短焦光学技术的突破,在激光电视领域也实现镜头上的技术迭代。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科技企业都在致力于该行业技术的突破。
“但是问题在于日本理光公司的‘内置分离反射式超短焦光学’专利技术,从2012年起就成为市场垄断者,占据了全球超短焦镜头60%以上市场份额。目前我们国内所有激光电视等产品,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是理光的超短焦技术,这是需要给理光缴纳使用费或直接从理光购买镜头的,实际上也就是沦为专利市场上的‘打工人’。”
一方面,超短焦技术是投影市场的推动者;但另一方面,与之相对应的是专利的高度垄断让市场没有充分的竞争。
“垄断的弊端是导致全球厂商被迫接受高价、存在断供风险。近年在超短焦技术的迭代上并无更多建树,只是在已有产品上修修补补,这也正是我们所看到的市场激光电视的外形有些单一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拖累了超短焦技术产品消费市场的冲劲。”李文宗博士解释。
昇暘光学在该领域实现了国产技术替代化的突破。其申请的“逆轴式远心超短焦光学架构”专利技术,在专利技术支持下,昇暘光学生产出了目前全球最小最轻的超短焦镜头,尺寸为34.7*65.7*90.5毫米,仅手掌大小。
“在超短焦镜头领域,我方作为全球厂商可选的第二个供应商,降低了厂商重要原材料的供应链风险。不仅是对理光技术的突破,更可以让终端品牌在整机设计上具备多样化的可能性,让国产品牌有了更多的议价权。”
记者了解到,昇暘光学实现技术垄断的突破来自于科研人员的打磨。昇暘光学是由全球知名光学设计专家李文宗博士带队,李博士此前担任台湾工研院“投影技术五年发展计划”相关负责人,是台湾投影产业技术奠基人之一,曾带队发明了全球第一台DLP微型投影,后赴海信担任激光电视事业部的技术副总,在海信时曾量产了全球首款激光电视,以及全球首款4K激光电视。
“技术的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团队的研发人员在这项领域里已经研究了近20年才累积实现了一个细分领域垄断技术的突破。”谈及科研历程及科技产品的落地,李文宗博士表示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真正核心技术的突破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三五年可能才只是一个最短的周期。创业中的‘唯快不破’战略对核心技术研发并不那么适应。在漫漫技术突破过程中可能有的创业者会在创业中产生巨大的焦虑,而也可能成为创业的动力,我们应该是后者。”
少年白马醉春风·AI江湖创作!阿里云联合优酷发起 Create@AI 应用创新赛暨“创客北京”专项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