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平台官方网站-杏鑫注册(科技)有限公司-杏鑫注册简介_杏鑫注册有限公司-官方网站app下载

于精雕 做精雕10+年专注CNC精雕机生产厂家

免费打样热线:400-830-1117
13829172088

关注杏鑫注册平台官方网站,掌控数控资讯

德耀中华·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下)

作者: 杏鑫注册平台官方网站 来源: 杏鑫注册平台官方网站-杏鑫注册(科技)有限公司-杏鑫注册简介_杏鑫注册有限公司-官方网站app下载 发布日期: 2024-09-14
信息摘要:
  张定宇,男,汉族,1963年12月生,党员,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公共卫生总师。  在武汉市金银潭医

  张定宇,男,汉族,1963年12月生,党员,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公共卫生总师。

  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张定宇不顾身患渐冻症的情况,带领全院600多名白衣卫士冲锋在抗疫最前线,与死神竞速,带领医护团队累计救治2800余名患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杏林悬壶30余年,张定宇始终坚守在医疗一线。他曾随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汶川地震第三天,他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出现在重灾区什邡市……

  2017年,张定宇出差时,被专家发现腿有异样。2018年10月,他被确诊为渐冻症。为了让进入倒计时的生命获得“厚度”和“质感”,他选择瞒下病情以“渐冻”之躯工作奔忙。2019年12月29日,首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转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时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的张定宇迈着高低不平的脚步,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领全院干部职工改造病房、收治病患。在抗疫最艰难的时期,他经常半夜2点刚躺下,4点就得爬起来,一天接无数电话,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在他的感召下,全院240多名党员全部坚守在急难险重一线。

  医者仁心,每一次在患者和自己、家庭之间选择,张定宇都以患者为先。就在他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时,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程琳,却感染了新冠病毒,在十几公里外的另一家医院里忍受着病痛,接受隔离和治疗。张定宇分身乏术,在妻子感染新冠肺炎入院3天后的晚上11点多,才赶去医院探望,陪护不到半小时。妻子痊愈出院后,用行动响应张定宇号召,捐献了400毫升血浆,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

  张定宇荣获“人民英雄”、全国优秀员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抗疫最美家庭。

  张信威,男,汉族,1938年1月生,党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信威在6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根据国家需要,不断转换研究领域,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地埋首于核武器、高技术研究、国家攀登计划、基础研究等不同领域,哪里需要去哪里,干一项精一项,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和科学技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1960年,张信威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核武器研制单位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他靠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脱颖而出,不久便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在大量的理论模拟基础上,张信威探索出一种全新的设计原理和具有强抗干扰能力的新型武器结构。

  1986年,张信威转向高技术研究,从事国家高技术某主题总体研究和论证。他的研究对象从地面延伸到太空,一系列新知识需要学习和补充。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懈努力,他率先在该研究领域提出“瑞利信标”概念,并且对信标的建立做了大量重要基础性工作。

  1996年,他再次转换研究领域,参加国家攀登计划中“计算材料科学的物理基础及应用”研究工作。他创新性地率先使用计算代替实验手段,以第一性原理计算方式对材料性质进行研究。与他人合作,开展贮氢金属与氢及氢同位素的相互作用、氢的吸放动力学、碳60及其掺杂第一性原理等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完成有关系列理论计算。

  近十几年来,张信威又开始致力于没有传统理论支撑的异常核聚变实验和理论研究。他首先推出小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并在国内外异常核聚变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明确表述小氢原子模型。目前,此项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

  如今,他虽然已经83岁高龄,但每天仍提着一个塞满资料的包搭乘班车上班,一头扎进办公室,晚上过了10点才返家,除了春节休息一两天之外,从来不休节假日。

  张信威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四川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陈霄,男,汉族,1983年5月生,党员,生前系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委员。

  陈霄对农村贫困群众饱含深情,勤勤恳恳为民办事,心心念念脱贫攻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心里牵挂的还是贫困群众,用生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他心系群众,坚持在基层为群众服务。陈霄2011年起到乡镇基层工作,10余年来一直把服务群众当成自己的使命。2018年6月,他担任文罗战区脱贫攻坚专职副大队长。为找准文罗致贫原因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所在,他深入各村调研,组织村干部召开座谈会,了解真实情况;他走家串户进行深入细致调查,认真听取贫困户和帮扶责任人的心声,研究脱贫对策,寻找脱贫方法;贫困户来访时,他细心耐心接待,了解他们所诉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不懈努力,目前文罗镇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960户、3832人已全部实现脱贫;文罗镇的扶贫产业项目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实现了扶贫产业全覆盖。

  他心有柔情,胸有愧疚。为更好投入工作,他毅然将户籍迁移到自己工作的陵水黎族自治县。在妻子和孩子眼里,陈霄是个对家庭特别有责任心的人,是个特别宽厚温暖的丈夫和父亲。2021年4月27日,陈霄因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生命定格在38岁,对妻儿的爱只能成为永久的愧疚和遗憾。

  竺士杰,男,汉族,1980年3月生,党员,浙江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班大班长。

  竺士杰能在49米高空中“穿针引线个自然箱的世界纪录。他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竺士杰桥吊操作法”在全国港口推广;他言传身教,成立创新工作室,带领着一大批职工奋勇向前;他在集装箱装卸一线创造了骄人业绩。

  他是装卸集装箱的“大工匠”。1998年入职以来,竺士杰始终扎根在港口生产一线,立足岗位,精研技艺,不断探索桥吊集装箱操作方法,自创“竺士杰桥吊操作法”,创造了每小时起吊185个自然箱的世界纪录,可提高桥吊一次着箱命中率7%以上,一年增加100万标箱吞吐量。2013年,竺士杰带领团队实现了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全天候无候潮作业,为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连续12年位列全球第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是抢险救援的“急先锋”。竺士杰凭借精湛桥吊技术,多次参与重大海上事故抢险救援任务。2005年3月8日,在黄海海域航行的“克里斯蒂娜”轮船发生集装箱轮严重碰撞事故。整整4天4夜、96个小时,竺士杰坚守在桥吊机上抢险装卸,1735只集装箱全部被安全地卸到堆场。2021年2月10日,“地中海白羊座”集装箱货轮遭遇剧烈风浪影响,集装箱堆垛坍塌,大量箱体倾斜。竺士杰现场指挥,经过20多小时的紧张抢险,圆满完成救援任务。

  他为经济复苏贡献力量。2020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集装箱量迅速下滑。为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复工复产,竺士杰鼓励带动同事继续抓好创新研发,提升工作效率。当年5月1日,公司单班作业量持续维持在2万标准箱以上,首次实现了45路同时作业,并逐步实现常态化。2020年公司完成1050万标箱的年度生产任务,2021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5.2%,实现世界港口货物吞吐量唯一正增长。

  他牢记嘱托当好“金牌导师”。竺士杰积极发挥劳模的典型引领作用,筹建了“竺士杰创新工作室实训基地”,打造“金牌导师”团队,为一线工人搭建成长成才的“快车道”,先后培训职工1500余人次,培养技能人才17名,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30多个自主创新研发项目。

  周遂德,男,汉族,1946年1月生,党员,河南省禹州市颍川街道东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49年来,周遂德始终扎根基层,履职尽责,带领群众把昔日贫困落后的村庄发展成为富裕文明的新社区。周遂德用无畏的坚守、不懈的奋斗,践行了员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为民担当,敢闯敢干。1972年,周遂德当选东关村(2004年改为东关社区)党支部书记。为使全村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周遂德不畏困难、勇于担当,带领大家从组建建筑队起步,到办塑料厂、钢窗厂、机械厂,建起6家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创汇企业。目前东关社区年总产值达40亿元,实现群众“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户户有存款”,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余元。

  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周遂德常说:“我是一头老黄牛,让老百姓坐在牛车上,把他们都拉到幸福、富裕、快乐的道路上。”1974年,村里决定建设窑厂发展集体经济,周遂德拿出全部积蓄和准备盖房的木料予以支持。窑厂建了4个月,他天天在工地上掘地、挖土、推架子车,不辞辛苦。1998年,村里筹建“中华药城”,他天天起早贪黑,埋头苦干,不怕苦不怕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更是每天工作逾15个小时,带领家人主动捐款,并带动当地群众、企业捐款捐物,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之后,大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是周遂德的又一目标。周遂德倡导办教育、改村风、兴文化。东关村投入360万元,建起了设施一流的小学。为了鼓励村民重视教育,还会对有孩子考上大学的家庭给予2000元至5000元的经济补助。如今,东关社区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劳动模范等进行免费体检,还经常慰问70岁以上老人和困难家庭,尊老爱幼等良好社会风尚在东关社区蔚然成风。

  周儒欣,男,汉族,1963年3月生,党员,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儒欣怀揣北斗强国梦想与实业报国情怀,在卫星导航领域深耕20余年,大力推进“北斗+”各项应用,在5G、无人机、国防装备、测量测绘、汽车智能网联、机器人、智慧医疗等领域,把北斗产业化应用渗透到各行各业,惠及千家万户。

  2000年9月,周儒欣在北京创办北斗星通,他从学习国外优秀公司先进经验起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发展”的国际合作之路。2002年,北斗星通承担实施国家“863计划”北斗一号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研制,为“北斗一号”对民用开放奠定了技术基础,是北斗产业化历程中的里程碑。2007年4月,“北斗二号”首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二步”开始启动,周儒欣率领北斗星通提出了建立“以北斗为核心的自主技术和自有产品体系”的发展目标。

  潜心研发“中国芯”。芯片是卫星导航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北斗芯片是北斗应用产业化领域核心中的核心,周儒欣决心“啃最硬的骨头”,自主研发芯片,占据产业链的最高点,彻底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他国的尴尬境地。北斗星通自主研发出Nebulas、Humbird、UFirebird等系列北斗芯片产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后又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成就展出。由北斗星通参与完成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北斗芯片在国家主管部门组织的比测中,多次排名第一。

  20多年过去了,周儒欣把智慧与汗水奉献给北斗应用推广事业,他带领北斗星通探索出北斗产业化应用发展模式,为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为开创北斗“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新格局付出了不懈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庆祥,男,汉族,1965年12月生,党员,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邢台供电分公司桥东供配电中心供电抢修一班班长。

  多年来,赵庆祥始终坚持离军不离党、退伍不褪色,将对党和人民的感情融入祖国电力建设中,参与抢修排险4万余次、行程16万公里,用担当书写了员不忘初心、至诚为公的价值追求。

  忠诚履责,守护电网。自1999年转业至国网邢台供电公司供电抢修岗位以来,赵庆祥时刻以员和军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日夜守卫电网安全。22年来,他始终扎根抢修一线小时开机,每年除夕夜坚守岗位,1000余次上门服务,近300次义务宣传,帮助客户处理用电问题上千次,练就“10分钟”事故诊断绝活,大幅度提升抢修速度和效率。他始终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带头作用,2016年“7·19”邢台特大水灾期间,他冲锋在抗洪抢险最前沿,冒着触电危险,涉水冲入地下配电室,断开电源。

  战“疫”保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把供好电作为助力抗击疫情的重要保障,主动承担制定保电预案任务,仅用2天就完成全市39个防疫重点客户“一户一案”编制工作,确保有序应对突发状况。组织党员服务队先后深入380余个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帮群众代缴电费500余次,配送物资1000余份。助力28家企业复工复产,解决用电问题7件,展现了供电员工的责任与担当。

  苦干实干,敢于创新。多年来,赵庆祥始终坚持传承工匠精神,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以实干创新提升抢修效率和业务技能,争当创新创效先锋。1984年,作为部队电力保障骨干人员,他参与了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转业后,他立足岗位创新提效,研发的架空避雷器摇臂升降装置,提升工作效率6倍以上;为解决邢台市首条电缆入地项目中“环网柜相序区分”难题,赵庆祥泡在工地20多天,研制出无线核相仪,使抢修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俞明德,男,汉族,1931年10月生,党员,浙江省温岭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90岁高龄的俞明德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少先队辅导员。他凭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扎根基层,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择一事,终一生,从青丝到白发,72年不改初衷,他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少先队工作,抒写对“红领巾”的热爱与执着。

  一句嘱托,他用一生实现。1950年1月,俞明德牵头成立了温岭县紫皋乡少年儿童队,他成为首位辅导员。他带领儿童队白天上课,晚上放哨。闲暇时,他还教孩子们唱革命歌曲。儿童队从20多人逐渐发展到160多人。1955年9月,24岁的俞明德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少先队辅导员代表,出席了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且在大会上发言。上世纪80年代,他首创温岭少先队特色品牌“海洋生物博物馆”;上世纪90年代,他组织召开全省“少年团校”现场会;2008年,他参与组建的全国首个县级红领巾博物馆在温岭市少年宫开馆。

  他关心每一位“红领巾”,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为了改善体育设施,他想尽办法,向县教育局争取来篮球架,让孩子们能有像样的体育课;遇到家境贫寒的孩子,他自掏腰包为他们买学习用具……像这样的事迹不胜枚举。

  退休后的俞明德,依然为红领巾事业奔波着。2015年11月,他发起成立“俞明德工作室”,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推动课程研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70多岁时,他学会了使用电脑、摄影剪辑,把奖励他的摩托车换成摄像机,又自掏腰包买了一部照相机,用心记录少先队工作的点点滴滴。2021年,他开通了抖音号“90后老俞”,是温岭最“潮”的爷爷。

  俞明德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姜涛,男,汉族,1969年9月生,党员,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有色金属焊接班班长。

  姜涛30多年来坚持不懈、兢兢业业,从一名普通电焊工,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他刻苦钻研、潜心研究,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授业解惑,毫无保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岗位带头人,他被称为“航天焊将”。

  34年坚守“匠心”。1987年,姜涛进入航天军工企业,工作中的他,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己。初进工厂时,为让自己的手握焊接技术达到一定的稳定性,他将双手绑上沙袋进行练习,每天要做6个小时的焊接钢板训练,常常累得满头大汗。经过7个月的苦练,他取得了常人需要花两年时间才能取得的压力容器焊接合格证。

  磨砺铸就“匠心”。姜涛主要从事航天产品焊接工作,需要将几十甚至上百个零件焊接成大部件。30多年来,姜涛克服了数以百计的焊接难题,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铝合金焊接属于特种工艺,由于铝合金导热快、易氧化、熔点低,焊接过程中容易产生焊接气孔、裂纹,是焊接的主要难点。姜涛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合理的焊接顺序和工艺参数,提出了对称焊接后再用火焰矫正的方法,结构件一次交验合格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从航天发射“一箭20星”到国家多个重大型号装备研制,姜涛用手中的焊枪一次次攻克了技术难关,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大国工匠”。

  传承技艺匠心。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他还将自己在手工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方面的技能和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2013年,“国家级姜涛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在他的指导下,徒弟们大多都已能挑大梁,在工作中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其中有的人已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

  姜涛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贵州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钱建华,男,汉族,1968年5月生,党员,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职工。

  30多年来,钱建华扎根高原,带领团队解决百余项电网技术难题,是电网安全运维的安全前哨和技术尖兵,牵头创立“钱建华职工创新工作室”,先后完成创新项目400余项,为保障青海电网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作出重要贡献。

  他爱岗敬业,技术精湛。变电站的开关并不仅仅是一副刀闸,而是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高压熔断器等的一整套大型高精设备。面对电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尤其在高海拔特殊环境下,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规范可参照,钱建华主动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设备,苦心钻研掌握新技能、攻克新课题。在西宁750千伏变电站的一次检修中,开关刀闸无法分离。情况紧急,钱建华顶着寒风爬上设备构架,踮着脚、弓着腰,整个身体俯在冰凉彻骨的金属设备上。经过半个多小时的作业,故障终于被排除,而他的腿脚却被冻得僵硬、不能行走,最后还是同事们把他从构架上抬了下来。遇上重大工程验收检修,他经常连续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吃住在变电站。30多年的检修生涯中,他参加了青海上百座变电站以及青藏联网、青新二通道联网、玉树联网、果洛联网、青豫特高压等重大工程验收投运,完成上万台开关的检修、数千次设备抢修及应急处理。同事们都说:“只要有钱师傅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他勇于创新,成果丰硕。面对解体母线筒故障点另一端会受力失衡问题,钱建华带领同事们设计出利用液压升降原理来支撑母线筒、使整个系统保持平衡的新型支撑设备,显著提升了安全性能和工作效率。这项成果被推广应用到全省33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检修工作中。他带领团队解决百余项电网技术难题,主持的多项创新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和丰硕成果。以他名字命名的“钱建华职工创新工作室”先后完成创新项目400余项,其中128项获得国家专利。借助这个平台,在他言传身教下,培养出一大批践行工匠精神的国网技术中坚力量。

  钱建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央企业先进职工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徐立平,男,汉族,1968年10月生,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总装厂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

  30多年来,徐立平心怀航天强国梦,坚守在极其危险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岗位,为火箭上天、导弹发射、神舟遨游、嫦娥探月等重大任务“精雕细刻”,让一件件大国重器华丽绽放,被誉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

  他是航天危险岗位的技能专家。固体火箭发动机是运载火箭和导弹装备的“心脏”,为火箭和导弹飞行提供动力。

  30多年来,徐立平一直用心做着一件事——用特制的刀具为火箭固体燃料药面进行微整形。这是一道极为精细和极度危险的工序,每一刀的精确程度,直接影响着导弹的飞行轨道和精准射程,稍有不慎就会燃烧爆炸,操作人员安全逃生概率为零。他完成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产品始终保持着100%的合格率、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燃料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操作的精度达到0.2毫米。数不清的极致精细和急难险重任务,将他一步步磨练成为我国固体推进剂整形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是基层一线车间的创新达人。徐立平设计、发明和改进了30多种刀具,获得9项国家专利,其中一种刀具被命名为“立平刀”。

  他编写20余种工艺规程和标准,带领班组完成30多项技术革新,在保证航天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他无私传技,带领“徐立平班组”多名青年职工成长为国家级技师。

  他是紧急关键时刻的无畏先锋。1989年,我国某重点型号即将试车的发动机出现燃料药面脱粘。徐立平主动请缨,加入突击队。他和其他突击队员忍受浓烈气味,轮流进入空间狭窄、装满成吨推进剂的发动机壳体内半躺半跪进行作业,历时2个多月,挖出300多公斤推进剂,成功排除故障。任务完成后,徐立平的双腿疼得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正常行走。

  30多年来,徐立平的匠心情怀始终不曾改变。100%可靠、100%成功,是他交出的报国答卷。他说,每当看到自己精心操作的产品呼啸苍穹,心中的自豪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只要国家和事业需要,就会一直做下去。

  徐立平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时代楷模”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高小芳,女,汉族,1970年2月生,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小芳4次逆行出征,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与病毒搏斗、与死神赛跑,用精湛的医术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在抗疫一线守护人民群众的安宁与健康。

  疫情就是命令,迎难而上、向险而行成为高小芳的职业信条。2003年,非典袭来,高小芳作为青年骨干医师到宁夏结核病医院工作,开设非典患者收治病房。其间,她对医护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全力参与患者治疗,圆满完成非典患者救治任务。2009年底,甲流流行,作为重症组组长的她进驻“甲流病房”,精心组织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2018年8月,她又作为专家组副组长,负责全区流行性乙脑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历时近3个月,圆满完成任务。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在宁夏打响。高小芳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赶赴医疗前线,进驻宁夏唯一一家收治确诊病例医院,担任诊疗专家组核心成员,全程参与确诊病例救治工作。高小芳与专家们群策群力,建章立制、规范流程、划分区域,细化确诊患者、重症患者、高度疑似患者的临床路径,确保患者得到标准化诊疗。为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她日夜坚守,不畏极高的感染风险,守在病床旁仔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尽早识别重型、危重型患者,做到早评估、早干预、早治疗。她为每位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精准施治。

  经过50多天的不懈努力,她带领团队共会诊患者300余例次,收治确诊病例75例,高度疑似病例20例,危重病例14例,治愈率100%。其间,她火线申请入党,接受组织的考验。

  为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高小芳主动申请到偏远的宁南医院工作一年。她带领团队走访周边医院、农村、学校,开展巡讲、查房、会诊,为基层医生传授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帮助基层医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在高小芳积极协调下,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多家基层医院搭建起“上下转诊”的桥梁,并且通过“互联网+健康”平台建起远程会诊、远程讲座机制,让当地老百姓得到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6日 14 版)(责编:牛镛、岳弘彬)


推荐资讯

全国服务热线

400-830-1117
13829172084
在线留言